
侘寂 – 無常的藝術
作為身在北美的亞洲藝術策展人Adriana Proser,對侘寂之美中所表現的無常,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和見解
- 作者 瑞晨
- Photos Courtesy of Adriana Proser
Adriana Proser目前在巴爾的摩的Walters藝術博物館擔任John Quincy Scott亞洲藝術館長,她的策展人生涯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Adriana一直專注於東方文化的主題,至今已經籌辦和聯合籌辦了四十多場展覽,曾多次引起過廣泛關注,其中包括《朝聖與佛教藝術》、《無常的藝術:約翰.C.韋伯收藏和約翰.D.洛克菲勒三世夫婦收藏的日本作品》(同時出版同名書籍)。
Adriana對東方文化的興趣始於她上世紀八十年代赴臺灣東海大學學習的經歷,那時的北美人對東方文化的印象依然是遙遠而又神秘的。在短短七個月的學習期間,Adriana對一門關於中國書法的課程格外印象深刻,很快就愛上了這門獨特的藝術。「這種寫字方式與我以往學過的英文字母完全不同,它非常迷人。」
隨著Adriana對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瞭解,她越來越感受到這門藝術形式的博大精深。中國書法的創作媒材僅僅只有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一支毛筆蘸上黑色的墨汁便可以將書寫者心中的萬千丘壑呈現出於紙上,為原本就優美詩意的文字再增添了一份姿彩,成為一種如畫卷般的視覺藝術。
學習書法的經歷讓Adriana陶醉在了博大精深的東方藝術海洋之中,回到美國後也投身進了研究和策劃亞洲藝術展出的事業。她曾出版多本書籍,包括《地獄的對比研究》(2023年)和《佛陀與濕婆、蓮花與龍:約翰.D.洛克菲勒三世夫婦收藏的精品》(2020年),更在亞洲協會博物館擔任高級策展人長達十七年。
最近的一場展出是2020年二月舉辦的《無常的藝術》,主題是關於日本藝術中對無常這一概念的各種表達,展品包括佛教聖物、繪畫、漆器等各類精品。可惜由於疫情的原因,這場精彩紛呈的展出只能遺憾地提前結束。儘管有些失望,但Adriana感覺當時的狀況恰恰成為了展覽主題「無常」的現實版詮釋,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給大家帶來更深切的感受和體悟。
「現代社會,人們已經不太以這樣的方式去面對疾病和死亡了。」Adriana坦言隨著年歲漸長,看到周圍越來越多的親友陷入病痛,甚至離去,這讓她對「無常」有了更加切身的體會。「你只存在於此刻,真的需要用心去對待當下和多關注周圍美麗的事物。」
本期《品位》我們特別邀請Adriana帶我們一起回到過去,去回顧那場當時「意外」提前結束的展出——《無常的藝術》,聽Adriana為我們解讀和分享展覽中數件有代表性的展品和她對「無常」這一主題的思考和見解。
永恆的無常
「無常的概念,或者日本文化中的無常,是說生命的短暫,與從中國引入日本的佛教有著密切的聯繫。」Adriana介紹說,佛教思想認為生命是短暫而無常的,所以人應該努力脫離生死輪迴,通過提升精神境界達到最終的解脫和開悟。這種生命無常的概念貫穿了數百年的日本文化,不僅體現在佛教藝術中,還體現在其它的藝術形式中,如:詩歌和文學。
Adriana在《無常的藝術》展覽中最喜愛的作品之一是一件來自鎌倉時代(公元十四世紀)的岩石水晶舍利塔。這座舍利塔的造型為五輪塔的樣式,塔的每個部份代表著地、水、火、風、空間五大元素,方形的基座代表地,之上的球體代表水,再往上的四方椎代表火,半球形代表風,而頂部的尖頂代表空間。
Inspired by Ancient Wisdom
相關文章

木藝大師

鏡頭彩繪下的似畫流年

地中海的橄欖樹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