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織心中的桃花源
台灣織物藝術家李偵綾,以絲線為筆墨勾勒出一幅幅充滿東方情懷與意境的優美畫作,尋覓著獨屬於她的那片心中的桃花源
- 作者 瑞晨
- Photos Courtesy of Lee Chen-Lin
儘管經常被人稱為纖維藝術家,但李偵綾感覺自己更像是一位古老紡織技藝的現代繼承人。一方面,對傳統的手作紡織有著無法割捨的情感羈絆;另一方面,又希望將自身所在時代獨有的特色和印記,織進那層層疊疊交織在一起的經緯線,讓一幅幅觸手溫暖柔軟的畫面,留下一段段人生的閱歷和感悟。
溫暖的纖維
李偵綾告訴我們,她對織物的情感似乎是與生俱來的。還在孩提時期,織物帶給肌膚的觸感和包裹,就讓她感到一份特別的溫暖和安全,更讓她在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服裝設計專業。之後,便有機會第一次接觸到了手織布料。
「一塊手織的布料,你握在手上,就會感覺到它散發出來的重量跟溫度。」但在當下快節奏的時尚界,李偵綾每天所用到的幾乎都是工業化量產出來的布料。「我逐漸有一點厭倦了,就是一直這樣去為了迎合市場潮流而做設計。」
不想在時尚圈隨波逐流的李偵綾,想要回到服裝最初的源頭——一塊布料。她回憶起兒時織物帶給她的那種溫暖的觸感,開始了對各種面料的研究,尤其是手工梭織面料。「梭織面料的種類很多,不同國家都不盡相同,工具、技術,還有使用的纖維的材質都不同。」隨著不斷研究,李偵綾對手織布料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感覺要學的東西好多,一輩子都學不完。」

在一番研究挑選之後,李偵綾決定將提花織物作為自己「織女」生涯的開端。提花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紡織工藝,通過紡織時經線﹑緯線的交錯起伏,在織物表面形成有凹凸感的花紋。中國的絲綢錦緞,比如大名鼎鼎的雲錦,還有歐洲華麗高貴的天鵝絨,都有運用到高超的手織提花工藝。
根據古籍記載,提花工藝最早誕生於中國漢代。到明清時,已經能在面料上織出精緻細膩的花紋,連歐洲貴族都為之傾倒。時光來到現代,為了提高織作效率,李偵綾告訴我們:「我現在使用的是電腦提花織機。可能大家想不到,提花織機曾經是世界上最早運用了類似電腦編程技術,實現了自動化生產的機械設備。」李偵綾說的是法國人布喬發明的通過提前做好的打孔來控制提線的織機,如今電腦取代了打孔,可以控制織機實現更準確和複雜的操作。然而,圖案的設計、具體的織造步驟,以及在織作之前裝置好成百上千根經線,還有此後漫長的梭織過程,都是李偵綾通過手工完成的。

尋找桃花源
隨著對織物的深入研究,李偵綾越來越希望這樣由織造者苦心織成的珍貴之物,可以得到更長久的保存和珍視。她想到了曾有織工把一些畫家的名作織在織物上,像是掛毯、織錦,但那樣做織物依然只是一件工藝品,要想將其提升為藝術品,那就需要李偵綾能賦予織物這種獨特紋理和觸感的媒介一種與眾不同的藝術思想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