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painting-1

畫境求真

作為「全世界人物寫實油畫大賽 」兩屆金獎得主的畫家陳肖平,將以評委身份參與今年的賽事,在她眼中一幅畫作需要怎樣的技巧和構思才能獨佔鰲頭呢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畫家參加這個比賽,過程中會像進入煉鋼爐裏去熔煉,把不符合『真善美』的部份去掉,金光閃閃的東西就出來了。」
——陳肖平

時隔四年,由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全世界人物寫實油畫大賽」將於今年六月再度登場,而曾經兩次奪得該大賽金獎的畫家陳肖平也將繼上次擔任評委之後,再次以評委身份參與此次大賽。說起身為華人為甚麼會對西方寫實油畫情有獨鐘,陳肖平告訴我們:「油畫是西方繪畫史中最具影響力的繪畫方式。傳統西方繪畫作品中大多數是油畫作品,其中人物主題佔據了最主要的地位,技法上最能凸顯西方寫實繪畫技法的高超。」

不過,如今以擅長古典寫實油畫而著稱的陳肖平,最初開始學習繪畫卻學的是中國畫,甚至因為她在中國畫上的傑出成就,於2001年做為「傑出藝術家」移民到了北美,並於2016年開始在紐約Northern Arts Academy擔任美術系主任至今,教授學生們素描、油畫等古典的西方繪畫技法,同時也會讓學生們練習中國傳統的書法來修身養性。「東西方藝術是完全不同的,無法比較的,就像說東方人和西方人哪個更美,那只能說各有各的美。作為畫家無論何種畫法,都應該用寫實的手法去表現現實中美麗的事物和人,還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通過自己的畫筆和創作,把好的信息和能量傳遞給更多人。」

從中國畫到西畫

陳肖平並非生於藝術世家,她至今依然是家中唯一從事跟藝術相關職業的人,她的繪畫天賦像是與生俱來的,如她自己所說是「這一生的使命」。「我最初是學中國畫的,學中國畫就必須要學書法,講究以書入畫,所以十歲時又開始學書法。」儘管來到北美之後,陳肖平把更多精力放到了油畫創作上,但她說起自幼習練多年的中國畫,依然有著更深的情感聯繫。「我畢竟是個中國人,當然我也很喜歡西方油畫那種非常寫實和具象化的表現方式。但那種中國畫拿毛筆勾勒線條的感受,在我心裏還是有著特別享受和沉醉其中的感覺。」

figure-painting-6
陳肖平書法作品《戲答元珍》。

相比更加注重光影和塊面的西方繪畫,中國畫更注重線條的勾勒。繪製中國畫所使用的毛筆,比西方常用的畫筆要柔軟和多變,更加需要畫家多年的勤學苦練,才能達到如劍客那般人劍合一的高超境界。只是將寶劍換成了毛筆,施展功夫的空間放在了紙面上,但那份運筆間的圓轉自如、酣暢淋漓,都讓畫家有了一份劍客般的率性瀟灑。「中國的許多文化都是相通的,都有道家太極的那種圓轉之感。比如:中國古典舞中的動作講究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這和中國書法、繪畫的運筆方式是很相似的。尤其寫書法時,筆劃伸展出去,最後一定要往回收一下,也是文人謙恭品格的一種表達。」

figure-painting-7
陳肖平國畫作品《白雲萬里》,山勢巍峨,雲行萬里,彷如仙境。

陳肖平說現在她儘管創作和教學以西畫為主,但時不時還是會畫一些中國畫。「只是畫的時候得調整一下,兩種繪畫得用不同的畫法。」陳肖平笑稱,西方的繪畫和它的建築等都是用料特別實在的,顏料塗得厚厚一層,畫面都塗滿,不會留白。「但中國畫就很注重留白,而且要的是一個意境,寥寥數筆,意思表現出來就可以。中國人是有這種很靈活的心思的,就像中國古代建築會用木質的榫卯結構,都不需要鐵釘就可以把房子蓋起來。西方就會用大石頭,不過確實會更持久,不容易損壞。」

figure-painting-5
陳肖平國畫作品《霧曉圖》,山景在薄霧中若隱若現,引領觀者神遊山中,隨雲煙尋訪世外桃源。

畫是精神的表達和傳遞

陳肖平之所以會從中國畫轉成繪製西畫,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希望能將自己精神層面的感悟以更明晰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其中的故事可以從她的一幅作品《天人合一》講起。

「1998年,那時我們一家人住在塞班島。有一天我弟弟從朋友那兒借來一本書叫《轉法輪》,我當時不知道這是一本修煉佛法的書,只是看到書中講的大概意思是,所有人如果都按『真、善、忍』做個好人的話,世界上就不需要警察了,我覺得這世界該多美好啊!」但陳肖平當時還很年輕,身體也不錯,覺得自己不需要去練氣功強身健體。「直到一天我父親在家裏放師父的講法錄像,我看到師父在講話、教功,還有打手印。我小時候的繪畫啟蒙老師,曾經讓我臨摹過敦煌的壁畫,我一看師父打的手印,就想這不是我當年看到壁畫上佛的動作嗎?真是太美了,然後就有了煉法輪功的想法。」

開始修煉法輪功之後,陳肖平經常與家人們一起在塞班島的海邊煉功,吹拂著輕柔的海風,耳畔傳來湧動的海浪聲。「尤其在煉習第五套功法打坐時,那是一個靜態的動作,非常安靜祥和。我讀《轉法輪》裏面有講到『三花聚頂』,我理解那是修煉的一種境界的體現。我讀到那裏時,腦海中就有一個畫面,讓我很想把它畫出來。」

figure-painting-4
陳肖平油畫作品《天人合一》,以她自己在海邊打坐時的經歷為靈感,展現出佛法修煉的玄妙。

最終,這幅《天人合一》的油畫作品完成了。畫面上一位修煉法輪大法的少女在湛藍的海邊煉功靜坐。頭頂上有盤旋的三朵花,花之上是三根直通天際的透明光柱,四個穿著中式肚兜的小嬰孩歡快地繞著光柱嬉戲玩耍。「這幅畫的構圖其實很難,頭頂上的三根光柱很容易讓人有壓迫和沉重感,所以我想到用可愛的小嬰孩來打破這種沉重,增添一些活潑和趣味性。」這些小嬰孩很類似西方文化中的小天使,是純潔善良的天界生靈。背景的大海平靜又廣闊,正如修煉人放下內心波瀾起伏的負面思維和情緒,讓心胸更為開闊博大,智慧和靈性會如海浪般自然地不斷湧來,「天人合一」的玄妙狀態油然而生。

「一位畫家的畫作是他自己內心世界的體現。就像中國許多古人,他們在畫自己屋前的翠竹,看到山上的松樹時,心中會有報效國家,對故國的懷念等心情,這種忠義和氣節就會體現在他們的畫中。之後越來越多人都開始用松竹梅蘭來表現自己的情操,中國畫就有了托物言志的特色。無論中國畫家,還是西方畫家,在這一點上都是共通的。」

figure-painting-1
陳肖平在繪製油畫作品《聖光如洗》。

古典藝術的恆久價值

在當下這個用智能手機可以隨手拍出漂亮照片的時代,有越來越多的人會質疑古典寫實繪畫的意義,陳肖平對此有自己的看法。「照相技術再發達,它只是個機器,永遠不可能取代人類。因為人是有思想的,有精神上的東西,那是機器永遠都沒辦法取代的。我曾去看過蘇伊士拍賣行在紐約的拍賣,有一張畫拍賣到兩千多萬美金,攝影作品不可能拍到這個價錢,只有『畫』才能有這樣的價值的。」

繪畫與攝影相比的一個很大的不同在於,畫家有著超越現實世界的近乎無限的創作空間,而大部份攝影作品還是侷限於捕捉和定格眼前看到的事物。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許多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已經用他們的作品展示出了繪畫的獨特價值,例如: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最後的審判》,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其中所展示的從天堂到地獄的真切景象,上帝造人時的神聖莊嚴,以及那將歷史上諸多聖人、思想家、藝術家齊聚一堂時,群星閃耀的輝煌燦爛,都需要畫家的智慧和創造才能構思出來,更需要他們以高超的繪畫技巧來讓畫面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陳肖平告訴我們,正統的古典油畫,第一重要的是立意,也就是畫面主題所表達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以及要傳達給觀者的內涵。之後,還要看比例形體、人體動態的準確度,透視、光影、色彩的表現等繪畫技巧方面。後者需要訓練,也要天賦才能達到一定的水平,前者則要看畫家本身的心性修養,這是一個可能需要畫家終其一生積累提升的過程。「曾經,藝術家是一個很受人尊重的身份,但隨著藝術教育越來越不重視學生基本功的訓練,讓學生隨意地去創作發揮,隨便抹兩筆,沒有任何技巧和思想內涵都可以稱為藝術品。這樣下去藝術家也會變得越來越廉價,誰都可以當藝術家了。」

figure-painting-8
陳肖平油畫作品《歌聲喚醒良知》,以一位西方法輪功修煉者的真實經歷為靈感,表現出她以歌聲感化中共警察的場景。

面對當下藝術界逐漸迷失的美學準則,陳肖平愈加希望世界各地的畫家們能珍惜參加「全世界人物寫實油畫大賽」的機會。「曾有些畫家對我說,現在是全球的創作飢荒,有技巧也不知道畫甚麼,我想參加這次大賽是一個機會。」陳肖平認為,大賽要求參賽者用寫實人物畫來參賽的做法很高明。首先,人物畫的難度最高,要寫實是很看畫家技巧的;其次,大賽沒有主題,那就需要畫家自己去創作,要為畫面塑造一個人物角色。這個過程中畫家是需要思考的,要表現怎樣的人物?人物的內心是怎樣的?背後有怎樣的故事?

「大賽的宗旨是『純真、純善、純美』,這就像一個燈塔一樣引領我們回歸到傳統的正道上去。畫家參加這個比賽,過程中會像進入煉鋼爐裏去熔煉,把不符合『真善美』的部份去掉,金光閃閃的東西就出來了。」那作為評委的陳肖平又會青睞怎樣的畫作呢?「當然技巧上是非常重要的,在色彩、明暗、透視等方面都要畫得很準確,才能夠入圍,不能變形誇張。」但要想獲得嘉獎,甚至是唯一的金獎,陳肖平坦言精神內涵和構思立意才是關鍵。「如果沒有高尚的思想內涵,再好技巧的畫也只是一張裝飾畫。藝術的價值是基於對正統的美的追求,只有符合這一點才能獲得大獎。」

 

這個故事出自《Magnifissance》119期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Inspired by Ancient Wisdom

探尋經典之美

shenyun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