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rd-painting-3

寶石之畫

在黃鴻基的膠彩畫世界中,濃郁典雅的色彩以寶石般的華麗,描繪出東方人特有的對自然之美的讚頌與尊崇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在我畫一幅畫的整個過程中,哪怕有一絲是沒做到位的,老師都會抓出來,讓我把它撕掉重畫。直到這一張,他終於認可了。」
——黃鴻基

臺灣的膠彩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繪畫形式。它採用動物皮骨熬製的動物膠,調和磨成細粉的天然彩色礦石,描繪出的雅緻質感,不同於水墨畫的輕盈通透,也不同於油畫的凝厚濃重,成為一種兼備東方藝術雋永詩意和西方藝術逼真光影的獨特藝術形式。

Bird-painting-5
黃鴻基膠彩畫作品《絆》,羽毛艷麗的鳥兒矗立在粉嫩嬌艷的花朵上,充滿大自然的盎然意趣。

膠彩畫最早盛行於中國唐代,正是如今大家熟悉的國畫重彩,如北宋王希孟的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千里江山圖》。到了現代,因其顏料為使用石材研磨而成,中國也有人稱其為岩彩畫。在奈良時期傳入日本後,膠彩畫被稱作了「東洋畫」;傳入韓國後,又有了「韓國畫」的說法。這種各地爭相將其命名為本土畫的現象,無疑也證明了膠彩畫獨一無二的魅力。

那為何在臺灣,這種繪畫形式被命名為了「膠彩畫」呢?「那是我的老師,被譽為『臺灣膠彩畫之父』的林之助先生起的名字。他在1977年時,因為覺得膠對畫這種畫特別重要,就起了『膠彩畫』這個名字。」將臺灣膠彩畫的來歷介紹給我們的,正是林之助先生的學生——臺灣著名膠彩畫家黃鴻基。他在1999年時,因一次偶然的機會遇見了林之助先生,也從此與膠彩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Bird-painting-4
黃鴻基膠彩畫作品《封侯圖》,以細膩筆觸展現出獼猴柔軟的皮毛。

偶遇臺灣膠彩畫之父

黃鴻基是臺灣臺中人,出生在一個富有藝術氣息的家庭。他小學開始練習書法,中學學習繪畫,在素描、油畫、水墨等中西繪畫技法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後來一直從事繪畫和書法的教學工作。

若要查看全部內容請點此訂閱,謝謝!(若已訂閱,請登錄

這個故事出自《Magnifissance》119期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Inspired by Ancient Wisdom

探尋經典之美

shenyun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