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畫中的自然意象
象徵著諸多美好品格的松、竹、梅、蘭,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最鐘愛的創作素材
- 作者 瑞晨
擁有3000多幅珍貴中國字畫藏品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可以稱得上中國之外傳統中國字畫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了。作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字畫展策展人,Joseph Scheier-Dolberg每天的工作都面對著那些歷史上最傑出的中國藝術品。
Joseph一直對完全不同於西方繪畫風格的中國傳統字畫情有獨鐘,工作和自己的愛好能夠緊密連接,Joseph感到非常幸運。對於Joseph來說,古物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像是為人們打開了一條通往過去的時空隧道。當Joseph從架子上把那些存放在盒子中的畫軸拿出來,在解開絲帶和展開畫卷的過程中,他好似進入了那些歷史上曾經觸摸過這些畫作的人們的腦海中,如浮光掠影般感受到他們當時的心情和生活。這種電光火石般的玄妙感受讓Joseph樂在其中,也令他對古玩非常著迷。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Joseph踏上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走進那些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精品中國古代花鳥畫作中,領略它們描繪的各种花草所象徵的獨特寓意和其中的文化傳承。

竹之氣節
「竹子有韌性,可以承受壓力和困境。」Joseph說:「這是竹子最被公認的品格。」除了堅韌,竹子四季常青,獨特的節狀和中空結構,也常被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譽為氣節和虛心的象徵,是「歲寒三友」之一。蘇東坡曾表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畢竟對於中國古代的士人來說,吃飯事小,失節事大。
在Joseph曾為大都會博物館策劃的中國畫展出中,一幅從上至下幾乎有20呎高的清代楊涵繪製的巨幅《風竹圖》佔據了醒目的位置。「這幅畫繪製於1686年,那時中國進入清代已經差不多有40年。」Joseph介紹說:「這位畫家經歷了明代的滅亡,他依然還在懷戀著故國,他用畫中在風雨裏飄搖的竹子隱晦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想法,隱喻自己始終不肯效忠清朝的氣節。」

蘭之高潔
《孔子家語·在厄》中提到:「且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生在空谷的幽蘭,不因無人賞識而吝惜它的芬芳,蘭的這份清高自持,使其千百年來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筆下高潔典雅的象徵,被譽為「花中君子」。東漢時收集整理的《孔子家語》中更記述有「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的句子,應是孔氏族人深知孔子素愛蘭花,而特別記錄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