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乾隆皇帝執政期間,一位法國傳教士像他的許多前輩一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傳教。他受到朝廷的禮遇,在中國駐留下來。此後,不知他在中國到底生活了多久,也不知他有過哪些境遇,甚至今天已無從得知他的姓名。然而,當他返回法國時,有數百張畫稿與他同行,上面用心而細緻地描繪著中國當時的各式建築,像是這位傳教士珍藏的一份關於中國的美好記憶。
說起中國古建築,我們會想起甚麼?是巍峨壯麗的紫禁城,還是移步換景、小橋流水的蘇州園林?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四合院,還是矗立於山野林木間,留下無數文人筆墨的涼亭?翻開那張張已然泛黃,卻依然色調豐富、細節清晰的畫稿,看著畫中那一座座飛簷拱頂,雕欄玉砌的精巧建築,我們仿佛透過一位西方人的眼睛看到了曾經的中國,那些優雅的古老中華文化的符號,構建在屋頂的正梁上,雕琢在門前的迴廊間,讓今天的我們得以穿越時空,去領略那些日漸遺失的中國傳統建築的燦爛輝煌。
也許這位傳教士不是技藝高超的畫家,也不是專業的建築工匠,但這並不妨礙他記錄下自己眼前的真實環境。基座牆壁上的每塊磚石,屋頂上的每片瓦片,以及門窗欄柱的每處細節都一絲不苟地呈現在畫紙上。有民間普通的青瓦灰牆,也有皇宮那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和漆成朱紅的梁架。紫禁城殿脊上端坐的脊獸,屋簷下五彩繽紛的彩繪,門窗上各種傳統的吉祥紋樣,有許多依然運用在世界各地的現代設計中,傳遞著千年的祝願和美好寓意。
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經典的中國建築文化符號,在傳教士的筆下呈現出繽紛多彩的顏色,讓人欣賞到了中國文化淡雅素淨之外的另一面。即便是簡樸的民居,青瓦屋頂下依然也點綴有青綠色的瓦當。紫禁城的宮殿上,金碧輝煌的琉璃瓦與青綠、靛藍的彩繪裝飾和朱紅的柱子交織出一片帝王氣象。步入富貴人家的宅邸,在溫潤的木色之上,紅、黃、藍、綠、紫的各式家具、擺件和織物,讓人感覺到多彩的活力卻又不失和睦與格調。千姿百態的涼亭和塔閣,似乎染上了一層奇幻的色彩,如身著古裝的女子娉婷裊娜地矗立在山石間、流水畔。
當我們隨畫面走入室內,又是另一番華美考究的格局。那些博物館、影視劇中看到過的場景,被一位兩百年前的法國人拉近了與當下的距離,讓我們意識到曾經有人真切地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過。他們坐在雕琢精美的太師椅上會見客人;在書房的暖榻上飲茶讀書,賞玩牆上懸掛的字畫;前廳會擺放考究的盆景;案几上的花瓶裏插著精心修剪的數朵的鮮花。透過敞開的門窗,我們還可以若隱若現地看到庭院中的怪石假山、樹木花草和花窗拱門,無處不透著中國古建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
也許歲月已帶走了大部份這些傳教士當年前往過的建築,但這份珍貴的畫稿,卻幸運地流傳下來,以獨特的視角為今天的我們展現出中國傳統建築的流光溢彩,感受到其中那份大氣與精緻並舉,嫻靜與靈動同在的生活和文化氣息。